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汐止區, 新北市, Taiwan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Arabica vs Robusta 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比較

具書上的記載,羅布斯塔的發現比阿拉比卡晚了約一百多年。是由兩名英國探險家—理察·波頓(Richard Burton)和約翰·史畢克(John Speake)在一八五七年時,
兩人原本是要找尋尼羅河的源頭,航行到目前的烏干達,就在萬念俱灰打算打道回府時,意外地找尋到咖啡的新品種。雖然肯定它與阿拉比卡不同,因為未替新品種命名,所以今天就不是以他們的名字來稱呼這咖啡品種。

一家比利時公司最先以「羅布斯塔」(Robusta)命名來行銷此一非洲新品種咖啡。因為羅布斯塔的體質、產量與抗病蟲害的能力,遠超過體弱的阿拉比卡,咖啡農因此也樂於栽種這種更具有經濟效益的新品種,主銷歐洲市場。羅布斯塔也因此有粗壯豆的稱號。

多年來粗壯豆的身價僅及它的親戚阿拉比卡的三至四成左右。到了二OO二年在吉隆坡舉行的世界茶與咖啡盛會上,「精品羅布斯塔世界聯盟」(World Alliance of Gourmet Robustas)宣布成立,創辦人皮耶·勒拉奇(Pierre E Leblache)極力奔走下,倡導水洗羅布斯塔精品豆,大幅提升了粗壯豆的品質與聲譽。到了二OO七年,粗壯豆的國際行情價格已經躍昇到阿拉比卡的70%,羅布斯塔逐漸走出賤豆的惡名。

其實,美國人是粗壯豆淪為賤豆的始作俑者。二十世紀五O年代,倫敦羅布斯塔期貨市場成立之時,粗壯豆的行情與阿拉比卡無分軒輊。歐洲是羅布斯塔咖啡豆的最大消費國,這與歐洲早期在非洲與亞洲的殖民地盛產羅布斯塔有關,因此歐洲人早已習慣粗壯豆特殊風味與高咖啡因含量。但美國並無這段淵源,很少接觸羅布斯塔。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為了拉攏貧窮的中南美洲產豆國,以免其遭受到赤化,進而影響美國安全,不惜高價收購中南美洲咖啡豆。

拉丁美洲主產阿拉比卡豆,粗壯豆很少,因此紐約咖啡期貨市場以水洗阿拉比卡為標的,日曬豆或粗壯豆則在倫敦交易。這也加深了美國與粗壯豆的隔閡。水洗豆耗水費工,但品質優於日曬豆,交易價格也高於日曬豆,這很正常。但是當時的價差只表現在水洗豆與日曬豆的上,並無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貴賤之別。但是一九五五和一九五七年,最大產豆國巴西發生兩次嚴重霜害,造成阿拉比卡豆大減產,身價一飛衝天。此後才拉大兩者的價差與貴賤之別。加上粗壯豆產量大,經常發生供過於求,價格節節下滑,令農民血本無歸,紛紛放棄水洗粗壯豆,改採更低廉的日曬處理,使得粗壯豆的價格行情一年不如一年。屋漏偏逢連夜雨,拉丁美洲還派出遊說團赴美,大力宣揚阿拉比卡並醜化羅布斯塔。美國只肯照顧後花園的拉丁美洲朋友,疏於扶植非洲或是亞洲的粗壯豆農民,粗壯豆就這樣,價格江河日下,終至萬劫不復。

這幾年來精品羅布斯塔世界聯盟大力宣導印尼和非洲粗壯豆農民捨棄日曬處理,改用水洗,有助提升品質與售價。該組織也在全球咖啡展覽與咖啡期刊宣揚優質的水洗粗壯豆,收效甚豐。在可見的未來,阿拉比卡與粗壯豆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異同,請參考以下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

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比較表
阿拉比卡羅布斯塔
品種確定年代17531895
染色體4422
開花到果子成熟
9個月
10-11個月
開花時機
雨季後
不定
果子成熟後
易脫落
不易脫落
生豆產量(公斤/公頃)
1500-3000
2300-4000
紮根狀態


最適年均溫
15-24C
24-30C
最適雨量
1500-2000毫米
2000-3000毫米
最適海拔高度
1000-2000M
0-700M
抗葉鏽病


咖啡因占豆重量
1.2-1.6%
1.7-4%
豆貌
扁平
橢圓
豆芯裂痕
S
筆直狀
豆味特色
果酸味重
苦、雜味重
稠度
稍弱,約1.2%
稍佳,約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